这次实验所用的板子,整体设计密度极高,元件与线路排布得十分紧凑。这种高密度设计虽能集成丰富功能,也给操作带来了不少挑战。
由于板子上铜线与排针焊点距离极近,稍不留意就可能让排针与旁边的铜线接触,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线路短路影响功能,也可能直接损坏板上元件。我焊接时,特意放慢速度,眼睛紧紧盯着焊点与铜线的间隙,手指稳稳控制着电烙铁,生怕一个疏忽造成失误。
在程序下载环节,我采用的是串口下载方式,而这需要频繁切换跳键帽。不同的下载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跳接状态,每次下载前都得仔细确认跳键帽的位置是否正确。即便如此,偶尔还是会遇到连接不上板子的情况。起初我有些困惑,后来尝试了多次排查:重新插拔跳键帽确保接触良好,检查电脑端串口驱动是否正常运行,调整串口波特率参数…… 经过反复尝试,才能成功建立连接,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串口下载对操作精准度的要求。
板子的轻薄也是其显著特征,拿在手里能明显感觉到它的纤薄。正因为如此,当把它装在面包板上时,我每次拔下来都格外小心,生怕用力过猛会导致板子变形,或是让焊点脱落。那种小心翼翼的劲儿,就像在呵护一件易碎的艺术品。
测试案例程序时,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同样的程序,在面包板上连接时无法正常运行,但直接用杜邦线连接却能顺利工作。我检查了面包板的接口是否松动,也尝试了更换不同的面包板插槽,可始终没找到问题根源。不过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,打算之后再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。
尽管操作中有些小波折,但不得不说,这块板子的功能确实十分强大。它支持多种接口协议,能适配不同的外设,运行起来也很稳定。要是能在设计中再集成一个串口芯片就更完美了 —— 有了集成串口芯片,就能省去来回切换跳键帽的麻烦,只需一根 TYPE-C 线,既能供电又能实现串口通信,使用起来会便捷很多。
目前我对板子的探索才刚刚开始,还有不少功能等着我去挖掘。接下来,我会继续研究它的高级配置和拓展功能,相信还会有更多惊喜等着我发现👍👍👍

